2007/05/12 全球的視野 本土的關懷
思沙龍.你可能不知道的台灣
「台灣的『文化力』在哪裡?」
主持人:龍應台;主講人:林懷民。




今天又是睡過頭的一天=口=
睡一睡就到中午,
早上說要去練舞和排戲也就與周公約會約掉了(被打飛)
驚醒時已經一點,而下午演講是一點半開始,
只好飛也似地盥洗完衝出家門。
不行,我下禮拜開始一定要作好計劃!!


到達台大尊賢會館時大約是13:20,
因為快開始了,所以現場幾乎座無虛席,
原本還立志說要佔第一排,提問拍照時都比較方便,
只好默默地坐在後面了。
台大尊賢會館B1的國際會議廳很漂亮也很大,
反觀我們學校,能夠有的硬體設備都不多規模也小,
不禁感嘆 ( ′-`)y_ξ


這次也是我第一次現場看見林懷民本人。
瘦瘦的戴副眼鏡,看起來很斯文卻不失活潑,
很隨興的二十世紀編舞名家,
卻謙遜到彷彿雲門只是自己旗下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舞團,
ok,我喜歡他這樣的性格XD


本次座談是以龍應台與林懷民的對話方式進行,
從各方面去談台灣的文化業界、文化力之類云云。
座談前先放映一段紀錄片:「台北波西米亞」,
拍攝一群年輕的劇場創作者,
在舞台上是焦點,在現實的生活卻不一定富足,但是他們很快樂。
戲與人生、人生如戲,他們不拘世俗規範,
如同波西米亞人,依照自己的興趣,演出自己的戲,
以不同的角度去詮釋演出人生,同樣地見證。


藝術應該就是這樣的表現吧,
因為某種衝動或靈光一閃,就去作了、就去演了。
如果夠深入、夠真誠,
表現出來的作品自然會引起大家的共鳴,
就是那樣的單純,就像紀錄片裡的男孩女孩一樣,
別人認為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不好,
但他們認為演戲很開心,他們在劇場裡實踐了自我。
而這樣,比什麼都還要強。


正如同林懷民在之後座談所提,
「一點一點的作下去,很單純,不需要去設想很多手段之類...」
之後我手慢就沒寫到了(被打飛)


其實在台灣很難去定義,所謂的「台灣文化」是什麼,
我們對於外來的文化習以為常,
原住民文化、中原文化、從日據留下的文化、西方引進而來的文化;
甚至當代的義工文化、咖啡廳文化...
而這些的文化變動,造就了台灣的文化生命力,
綜而行之,就是台灣文化。
我覺得現在還不需要去訂義一個能夠完全代表台灣文化的東西,
那很像是一種政治思維,什麼是對而什麼是不對。


讓我驚訝的,是兩位座談人提到其他國家的外交經費支出,
幾乎有50%在作文化外交,政治外交只佔五成不到,
也有很多民間或政府團體在作國際間的文化藝術交流。
反觀台灣,最不關心文化外交的,
就是中華民國外交部。
儘管我們在全華文版圖的地區中,擁有文化素養最高、公民素養最高的公民,
平均教育水準最高(大學文憑比率,台灣47%香港15%),
出版社出版書種高達80000/年....
但打開新聞,都是2008年競選、誰配誰或誰的孩子又溺水,
鮮少有人關注國際新聞,配合政府的鎖國措施,
這樣,只是難保20年後的我們,
不會步上菲律賓的後塵。
林懷民與龍應台提到此處,與其他對於政治影響文化的案例時,
語氣都透露著一絲憤怒與無耐。




座談曾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:

「那些流落在街頭的人,至少他們還擁有街頭。
 永遠在內心深處漂泊的人,
 你能擁有些什麼?」




林懷民提醒我們,打開眼界看世界,
不要看到別人的成功與失敗,因為那不是你的。
雖然夢想多多少少都會包含著別人,
但任一個生活的小空間,至少可以把它作滿,
很多事其實我們都可以作,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去體會,
並去思考,因為可以作的事,實在太多了,
但是謹記著,不要貪多。


記得懷抱希望,絕望對自己沒有好處,
就算打開一扇門後,還有一百個門要開也沒關係,
每個時代的人必須找到這個時代自己的解決方法,如此云云。



v( ̄︶ ̄)y 共勉之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ighead17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